塑膠原料一詞的英文“plastic”原意為可任意捏成各種形狀的材料或可塑材料。而在辭海中被定義為“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為主要成分”,可在一定條件下塑化成型,產(chǎn)品能保持形狀不變的材料。
1、塑膠原料的主要成份是被稱為樹脂的高分子化合物基體。
2、塑膠原料:是由高分子合成樹脂(聚合物)為主要成份滲入各種輔助料或某些具有特定用途的添加劑,在特定溫度,壓力下具有可塑性和流動性,可被模塑成一定形狀,且在一定條件下保持形狀不變的材料。
3、聚合物:指聚合過程所產(chǎn)生的純材料或稱聚合材料。無論天然樹脂還是合成樹脂均屬高分子合聚物,簡稱高聚物。
4、塑膠對電、熱、聲具有良好的絕緣性:電絕緣性,耐電弧性,保溫,隔聲,吸音,吸振,消聲性能。
塑膠原料大部分可循環(huán)使用,但由于翻用塑料(水口料)比一般原料要脆,所以只可混合新料(原料)一起使用,比例不可超過25%為合適,應以顧客要求標準為原則.各種類型的塑料料因所需的熔點不同,所受的注塑壓力不同,生產(chǎn)中一定不可相混淆.
擠出的基本機理很簡單——一個螺桿在筒體中轉動并把塑料向前推動。螺桿實際上是一個斜面或者斜坡,纏繞在中心層上。其目的是增加壓力以便克服較大的阻力。就一臺擠出機而言,有3種阻力需要克服:固體顆粒(進料)對筒壁的摩擦力和螺桿轉動前幾圈時(進料區(qū))它們之間的相互摩擦力;熔體在筒壁上的附著力;熔體被向前推動時其內部的物流阻力。
多數(shù)單螺桿是右旋螺紋,像木工和機器中使用的螺桿和螺栓。如果從后面看,它們是反向轉動,因為它們要盡力向后旋出筒體。在一些雙螺桿擠出機中,兩個螺桿在兩個筒體中反向轉動并相互交叉,因此一個必須是右向的,另一個必須是左向的。在其它咬合雙螺桿中,兩個螺桿以相同的方向轉動因而必須有相同的取向。然而,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有吸收向后力的止推軸承,牛頓的原理依然適用。
可擠出的塑料是熱塑料——它們在加熱時熔化并在冷卻時再次凝固。熔化塑料的熱量從何而來?進料預熱和筒體/模具加熱器可能起作用而且在啟動時非常重要,但是,電機輸入能量——電機克服粘稠熔體的阻力轉動螺桿時生成于筒體內的摩擦熱量——是所有塑料最重要的熱源,小系統(tǒng)、低速螺桿、高熔體溫度塑料和擠出涂層應用除外。
對于所有其他操作,認識到筒體加熱器不是操作中的主要熱源是很重要的,因而對擠出的作用比我們預計的可能要小(見第11條原則)。后筒體溫度可能依然重要,因為它影響齒合或者進料中的固體物輸送速度。模頭和模具溫度通常應該是想要的熔體溫度或者接近于這一溫度,除非它們用于某具體目的像上光、流體分配或者壓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