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法施工用的滾動法裝卸移動設備,滾杠的粗細要一致,年度應比托排寬度長50cm,嚴禁帶手套填滾杠。裝卸車時滾邊的坡度不得大于20°,滾道的搭設要平整、堅實,接頭錯開,滾動的速度不宜太快,必要時要用溜繩。南京吊裝公司
(2)在安裝過程中,如發(fā)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處理后再繼續(xù)起吊。
(3)用扒桿吊裝大型塔類設備時,多臺卷揚機聯合操作,必須要求各卷揚機的卷揚速度大致相同,要保證塔體上各吊點受力大致趨于均勻,避免塔體受力不勻而變形。
(4)采用回轉法或扳倒法吊裝塔罐時,塔體底部安裝的鉸腕必須具有抵抗起吊過程中所產生水平推力的能力,起吊過程中塔體的左右溜繩必須牢靠,塔體回轉就位高度時,使其慢慢落入基礎,避免發(fā)生意外和變形。
(5)在架體上或建筑物上安裝設備時,其強度和穩(wěn)定性要達到安裝條件的要求。在設備安裝定位后要按圖紙的要求連接緊固或焊接,滿足了設計要求的強度和具有穩(wěn)固性后,才能脫鉤,否則要進行臨時固定
吊車租賃企業(yè)經營路面機械業(yè)務的有42家,占34.1%;經營工程起重機的有30家,占24.4%;經營混凝土機械的為27家,占22.0%被訪者供職的租賃企業(yè)中經營業(yè)務涉及多的是土方機械為51家,占總數41.5%;經營路面機械業(yè)務的有42家,占34.1%;經營工程起重機的有30家,占24.4%;經營混凝土機械的為27家,占22.0%;經營塔機的有21家,占17.1%;經營高空作業(yè)平臺的有15家,占12.2%;經營壓實機械的有9家,占7.3%;經營樁工機械的有6家,占4.9%;另外還有12家企業(yè)經營其他設備,占9.8%。這一數據比較合理地佐證了2009年國家對交通運輸及公共設施行業(yè)進行了重點投資的政策,加之2009年房地產業(yè)的復蘇升溫,這些都為土方機械、路面機械、起重設備、混凝土設備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吊車租賃企業(yè)被訪者所在企業(yè)業(yè)務范圍只涉及周邊區(qū)域的有0家,涉及全國范圍的有42家,占總數的34.1%。而2008年的這兩組數據分別是6家、4.6%和40家、30.8%。本次調查各企業(yè)業(yè)務所在區(qū)域的差異凸顯:東北地區(qū)21家,吊車出租華北地區(qū)45家,華東地區(qū)18家,華中地區(qū)3家,華南地區(qū)0家,西北地區(qū)9家,西南地區(qū)3家。不可否認,這種差異有抽樣缺陷的原因,但也說明“跟著業(yè)務跑”已成為很多租賃企業(yè)的生存法則。這一調查結論與《建筑機械》雜志記者近期對浙江工程機械租賃市場走訪的結果相吻合:連云港有幾個“起重機村”,使連云港當地起重機保有量嚴重飽和,當地工程量遠不能“喂養(yǎng)”龐大的起重機群。同時,近年來工程量快速增長,導致共計有近千臺起重機從連云港涌入了浙江地區(qū)。
吊車租賃更新技術的新指令經過六個多月的技術改進、現場檢驗、認證機構文件審查等環(huán)節(jié),中聯TCT7527-20等8個型號的塔式起重機于日前獲得歐盟CE證書,為中聯塔式起重機進軍歐洲及其他海外市場吹響了闊步前進的嘹亮號角。 歐盟新機械指令2006/42/EC已于2009年12月29日正式實施,根據該指令的規(guī)定,在此之前所取得的CE證書亦將同時廢止,所有擬銷往歐洲的產品均需按該新指令重新進行CE認證。新指令就是新命令。建筑起重機械公司會同電氣配套公司、海外公司等協同作戰(zhàn),整理以往認證中所發(fā)現的問題;研究歐盟新指令的各項要求;反復改進技術、改進生產;多次提請檢驗機構現場檢驗、現場整改;及時更新技術資料、檢驗機構審核資料等各項工作。經過近六個月的努力,大家的辛勤付出終于迎來了收獲, TCT7527-20等8個型號的中聯塔式起重機順利通過認證。CE證書的獲取,為中聯塔式起重機打入歐盟市場鋪平了堅實的道路。
以橋門式起重機制造企業(yè)為例,到2009年,我國的橋門式起重機制造企業(yè)已有約450家,從業(yè)人員達14萬人[1]。若將這些企業(yè)劃分為三大梯隊:大起、太重位于梯隊,他們是行業(yè)內經濟規(guī)模的企業(yè),擁有技術中心,綜合實力雄厚,以生產高端產品為主,如核電站環(huán)行起重機、大重量冶金起重機、鑄造起重機、大型船塢起重機等;第二梯隊是包括南京起重吊裝在內的國內排名前20的企業(yè),他們大多擁有廠級技術中心,其中,起重吊裝更是設立了地區(qū)性技術中心,并在南京組建了產品設計研究院,這些企業(yè)是行業(yè)的中堅力量,產品涵蓋面廣,既參與高端產品的招投標,又參與通用類產品的低價競爭;第三梯隊則是余下的四百余家中小企業(yè),這些企業(yè)一般規(guī)模都不大,產品類型也大致相同,而以低價競爭為主的市場占有策略致使這些企業(yè)效益普遍較差,發(fā)展速度嚴重受阻。那么,在市場變幻莫測的今天,為數眾多的第三梯隊企業(yè),命運該何去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