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生產隊伍較大、產值較高、品種較多、聲譽較盛的集中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和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湖南7個省。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按照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我國逐步施行進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并遵循“政企分開”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從此,由改革管理機構開始,轉型轉制的改革逐漸推展到全行業(yè),全國工藝美術運行體系日趨分化,民營企業(yè)和個體作坊則逐漸崛起。生產組織形式的這種調整變化盡管讓許多過來人都經歷了變革的陣痛,卻更加適合手工生產規(guī)律和特性,為工藝美術生產和創(chuàng)作的再度繁榮提供了條件。
山東省的花邊、草編,歷來是享譽海外的大宗出口商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此外、山東濰坊的嵌銀絲紅木小件、仿古銅器、風箏、拓片、木版年畫;淄博的美術琉璃和美術陶瓷;掖縣的石雕,都是傳統(tǒng)佳品。江蘇省工藝美術品種和產地之多,堪稱全國之首。舉世聞名的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州的緙絲、宋錦、紅木雕刻、明式家具、文房四寶、仿古銅器、裝裱、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折扇、檀香扇、寶素珠等,都是聲名卓著的傳統(tǒng)工藝品。江蘇省工藝美術的主要產地和產品還有:揚州玉器和漆器、常熟花邊、南京云錦、宜興紫砂陶器、常州梳篦、無錫惠山泥人、南通彩錦繡等。浙江省的產區(qū)和工藝品有:青田石雕、樂清黃楊木雕、嵊縣竹編、蕭山花邊、杭州織錦、杭州綢傘和王星記折扇、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溫州甌塑和挑花,以及臺州、寧波的草編、麻編等。福建省的主要產品有:福州的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龍眼木雕、軟木畫、德化瓷器,漳州臉譜、泉州木偶、竹編、廈門珠繡。廣東的工藝美術生產十分發(fā)達,的產品有粵繡、花邊、彩瓷、端硯、金漆木雕、藤編、葵編、草編、陶瓷、焰火爆竹等。主要產區(qū)集中在廣州、佛山、汕頭、肇慶、東莞等地。四川省是西南地區(qū)工藝美術的集中產區(qū),品種十分豐富,有蜀繡、漆器、首飾、瓷胎竹編、竹簾畫、篾絲扇、榮昌陶器、邛崍彩釉陶瓷等傳統(tǒng)產品。湖南省的工藝美術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傳統(tǒng)產品有湘繡、菊花石雕、醴陵瓷器、邵陽竹刻、瀏陽爆竹、益陽水竹涼席和竹器。
《絲繡筆記》
近代朱啟鈐著。全書分上、下兩卷,卷上"紀聞",含"錦綾"、"刻絲"、"刺繡"三種;卷下"辨物",含"錦綾"、"織成"、"刻絲"、"刺繡"四種。卷上輯有織作技法、各地紡織產品、絲帛時價、用料數量、官方購買細絲文獻、歷代絲繡宮匠制度、機構,染色及歷代有關絲繡禁令等內容。卷下輯有各種名錦、刻絲織物以及古代流傳下來的刺繡作品、《蜀錦譜》及日本古染物大略等。資料多來源于歷代相關的文人筆記、各代史書和地方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