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工作從業(yè)務承接到完成通常要經過以下步驟:
1、會計師事務所和社會團體單位進行初步溝通了解,確定審計目的、審計范圍、審計收費等;并簽訂業(yè)務約定書;
2、會計師事務所安排項目組,下發(fā)委托方審計準備的資料清單;
3、被審單位按照資料清單準備相關審計資料,并確定現(xiàn)場審計時間。
4、現(xiàn)場審計階段;
5、審計情況匯總和形成審計報告初稿;
6、與被審社會團體單位交換意見;
7 、出具正式審計報告。
社會團體審計所需要的時間依賴于審計的目的,審計范圍、項目涉及的會計期間、審計工作量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流程等,一般包括外勤審計時間和匯總報告時間。
規(guī)模小的事業(yè)單位一周內可以出具審計報告,規(guī)模大的社會團體單位時間會長。具體審計時間按照審計計劃安排進行。
一般情況,第三關系人是財產的所有者,而第二關系人是資產代管或經營者,他們之間有一種經濟責任關系。關系人——審計組織或人員,在財產所有者和受托管理或經營者之間,處于中間人的地位,這要對兩方面關系人負責,既要接受授權或委托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的會計資料認真進行審查,又要向授權或委托審計人(即財產所有者)提出審計報告,客觀公正地評價受托代管或經營者的責任和業(yè)績。為此,審計組織或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獨立性,不受其審其他方面的干擾或干涉,這是審計區(qū)別于其他管理的一個根本屬性。
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在完成審計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終產品。注冊會計師只有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才能報告。注冊會計師通過對財務報表發(fā)表意見,從而履行業(yè)務約定的責任。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發(fā)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