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的條件下,帶電粒子在單位電場強度作用下,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即遷移率)為常數,是該帶電粒子的物化特征性常數。不同帶電粒子因所帶電荷不同,或雖所帶電荷相同但荷質比不同,在同一電場中電泳,經一定時間后,由于移動距離不同而相互分離。
1807年,由俄國莫斯科大學的斐迪南·弗雷德里克·羅伊斯(Ferdinand Frederic Reuss)首先發(fā)現了電泳現象,但直到1937年瑞典的Tiselius建立了分離蛋白質的界面電泳(bou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后,電泳技術才開始應用。上世紀60-70年代,當濾紙、聚丙烯酰胺凝膠等介質相繼引入電泳以來,電泳技術得以迅速發(fā)展。
電泳又名—— 電著(著),泳漆,電沉積。創(chuàng)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福特汽車公司應用于汽車底漆。由于其出色的防腐、防銹功能,很快在軍工行業(yè)得到廣泛應用。近幾年才應用到日用五金的表面處理。由于其優(yōu)良的素質和高度環(huán)保,正在逐步替代傳統(tǒng)油漆噴涂。
電泳涂覆層的耐腐蝕性能極其優(yōu)良(一般能通過中性鹽霧試驗 400 小時以上),抗變色性能強與基體金屬的結合力好,可進行各種機械加工根據用戶的要求可以配制成常見的黑色和中灰色,與油漆工藝相比,施工性能好,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危害顯著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