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制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fā)、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讀音:hú,ㄏㄨˊ)。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麻將的基礎花樣源于明代的紙牌“馬吊”。顧炎武《日知錄》中說:“萬歷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同時代的寧波文人李鄴嗣有《馬吊說》,支持上述觀點。值得注意的是,馬吊紙牌的花色中有“萬字”、“索子”和“文錢”三種,基本與麻將的花色栩同,但是打法不一樣。
我們能夠查到的關于麻將的早期資料主要見于徐珂《清稗類鈔》:“麻雀,馬吊之音轉也。吳人呼禽類如刁,去音讀。 ”此外,關于麻將的傳播有一條史料值得注*,杜亞泉《博史》稱,“相傳麻將牌先流行于閩粵瀕海各地及海舶間,清光緒初年由寧波江廈延及津滬商埠。”也就是說,麻將是清末年間經(jīng)過寧波,然后推廣到全國的。
麻將,人們玩弄于股掌的小玩意兒,用它噼啪砌方城的聲音為任何一個中國城市的人們所熟悉——然而,在麻將初誕的時候,它曾被視為“國粹”、視為中國“國民性”具體而微的代表,二十世紀初期它還漂洋過海,在英美等地發(fā)展,在1930年代左右蔚為風潮,在加利福尼亞的海邊,美國女人們泡在游泳池里打麻將度日。對于她們來說,這種滑溜溜的消磨時間的小玩意,交織著異國情調(diào)的浪漫,也是中國古老智慧的菁華,中國文化的象征。
早在上世紀20年代,麻將就從美國輾轉傳入歐洲,并曾短暫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