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瀘州市博物館成立,兩年后,在瀘州市政府的協(xié)調下,圖書館前身川南圖書館將1000余件文物移交瀘州市博物館收藏。在這批被移交的文物中,很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川南圖書館收繳的文物。今天瀘州新聞網將要介紹的是國家三級文物——民國“謝持之璽”壽山石印。
“謝持之璽”壽山石印為長方體, 長2.6厘米,寬2.5厘米,高7.8厘米,兩端均有印面,印面正方形,一面刻朱文篆書“謝持之璽”,一面刻白文篆書“愚守”。印體側面題邊款,四行二十一字,楷書“光摳長屬慧生先生法正之,乙丑春大千仿秦璽”。該石印自1986年由川南圖書館移交后,就一直藏于市博物館,為國家三級文物。
極具收藏價值的早年作品
印一般是在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上鐫刻圖案或文字。根據(jù)目前的考古資料,最早的印章出現(xiàn)在周代。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起初只是作為商業(yè)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后又有象征權力的印章。
“這是先生早年的作品,極具收藏價值?!睋?jù)市博物館藏品部文博副研究館員晏滿玲介紹,“謝持之璽”壽山石印制作于1925年。時年年僅26歲的先生為時任國民黨一大中央監(jiān)察委員謝持制作。
據(jù)了解,目前瀘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印章,品種豐富,數(shù)量達到30多個,其中不乏出自大師之手,具有的價值。
“國寶”人物 為原國民黨一大中央監(jiān)察委員制作
,原名正權,后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是四川內江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畫家們借鑒。
印,有象征權力的意義。那謝持是何許人,為何給他制作石印?謝持,四川富順縣人,名振心,字銘三,后改愚守、慧生。1899年中秀才,1907年加入同盟會,任富順縣分部長。1909年出任中國公學學監(jiān)。重慶獨立后任蜀軍政府總務處長。1913年被選為參議院議員;6月后,與黃復生在北京參加謀刺袁世凱,事泄被捕入獄。1917年任護法軍政府元帥府參議、代理秘書長、司法部次長、代理部長等職。1919年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黨務部長。1921年出任孫中山非常大總統(tǒng)總統(tǒng)府參議。1927年9月南京政府成立,任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委、國民政府委員。1930年參加閻錫山、汪精衛(wèi)、馮玉祥等在北平召開的擴大會議,與蔣介石對立。“九一八”事變后,為全國一致抗戰(zhàn)奔走,1925年時,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也就是在此時,為其制作了該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