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法語培訓_法國文化的“三不”
法國
不浪漫
赴法之前,如果有人讓我用兩個字形容法國或法國人,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一個相當大眾的答案——浪漫。當法國CELA的面簽官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給出的答案也是浪漫。
每當法國朋友聽到“浪漫”這個詞時,都會不屑地聳聳肩,覺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國家與浪漫并非對等。我想這主要在于我們與法國人對浪漫的理解不同。我們把浪漫理解為滿含激情或細水長流的情感,或是突如其來的驚喜和生活中偶然的小情趣。而對法國人來說,他們的浪漫更多體現(xiàn)在對生活品質近乎苛刻的追求上。
我經(jīng)常收到邀請去法國朋友的家中做客,無論是依靠低保生活的普通家庭,或是生活水平較優(yōu)越的中產階級家庭,抑或是經(jīng)濟實力相當雄厚的富豪家庭,他們的家都布置得精致無比。每一個角落都經(jīng)過主人精心裝飾,沒有一個細節(jié)是馬虎的。他們可能不會花幾萬塊錢去買一個愛馬仕的BIRKIN包,但卻不介意斥巨資購置優(yōu)質的家居用品。對于他們而言,真正的浪漫和奢華在于擁有一個浪漫、溫馨又精致的家。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在家中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
法國女人亦是精致而令人難忘的。她們通常不會濃妝艷抹,而是一身素黑或是深色衣服,品質不凡的珠寶首飾僅僅是點綴。即便是滿頭銀發(fā)的法國女人也會一絲不茍地裝飾自己。對于她們來說,浪漫即是對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的精心裝扮。
住在法國南部時,我的鄰居是個法國老太太,她滿頭銀發(fā),每天都穿不同款式的素色衣服,戴著精致的珍珠耳環(huán),發(fā)髻永遠都梳理得一絲不茍。她特別喜歡中國。因為在改革開放前,她曾經(jīng)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她非常懷念那段時光。后來,我受邀去她家里做客,一進家門我便呆住了。我想那時的感覺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她的家里并不奢華,但設計得當,擺設相當講究。房間的每個角落都擺著綠色的盆栽,客廳中央懸掛著水晶吊燈。溫暖的壁爐上擺滿了家人的各種合影,有在埃及、冰島、越南等各地的旅行照片。廚房里的餐具閃閃發(fā)光,除了烤箱里羊排散發(fā)出的香味兒,家中四處飄散著淡淡的花香。屋內隨處散落著各類書籍,零散卻不凌亂。用餐時的器皿也非常考究,頭盤、主盤、甜品、酒類都有專門的一套用具。像這樣在家用餐,完全可以和在米其林星級餐廳用餐相媲美。看看她的家,再看看我那無處下腳的公寓,自己每天所謂的“光鮮亮麗”似乎頓然失色。
我理解了,法國人并非不浪漫,只是與我們理解的浪漫截然不同,不是街頭旁若無人的擁吻或千朵玫瑰的花海,而是對精致生活的無限追求。
法國
不排外
網(wǎng)上各種論壇文章中總是會提到中國學生在法國被歧視的事件,特別是近幾年中國游客在巴黎街頭紛紛遭搶劫,更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每次看到類似的報道,我都覺得很無奈。我在法國生活了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的時間,期間的確遇到過不太友好的法國人??墒侨绻锤怕蕘斫y(tǒng)計的話,我覺得真正排外的法國人可能連10%都不到,其余90%的法國人都是非常友好的,這其中還不乏有很多喜愛中國文化的法國友人。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關于法國排外的很多負面報道呢?其實這跟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問題是分不開的。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就像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一樣。法國人是慢熱的、害羞的,他們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的文化,但是一旦給他們機會去了解、去體會,他們會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記得剛到法國讀書的時候,我和班里的同學都不熟悉,每到小組討論我都非常頭疼??粗▏瑢W總是成群結隊在一起,而自己卻是形單影只,我當時覺得法國人真是“排外”,心里一直納悶:難道他們就這么嫌棄我嗎?
有一次,上市場營銷課,老師讓我們分組完成任務,他把我和另外四個法國同學分到了一組。這四個同學只是對我微微一笑,便旁若無“我”地討論起問題來。這種被自動屏蔽的感覺讓我氣不打一處來,真想憤然離席??墒前嗬镉羞@么多同學在場,而且還有老師,我這么做未免有失風度。于是我一邊壓著脾氣,一邊思考對策。這時恰好要對比亞洲市場的一些數(shù)據(jù),做背景調查。他們從未去過亞洲,根本不了解亞洲市場的情況,所以討論陷入了僵局。我把握住機會,開始了我的“高談闊論”。一開始他們對我說的話將信將疑,后來我把自己在網(wǎng)上查到的各種數(shù)據(jù)翻譯出來給他們看,并給他們解釋亞洲市場特有的情況和問題,他們才開始接納我的意見,并和我一起討論問題。我終于從一個局外人變成了參與者。,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小組的報告得了的分數(shù)。以前,下課后我一直都是自己默默地走出教室,這次他們則主動邀請我一起去參加聚會,我很爽快地答應了。
聚會時,我們一起吃飯、聊天、唱歌,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法國同學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問了我很多問題。他們問我北京什么樣,上海什么樣,問我有沒有穿過旗袍,是不是會吃狗肉。有些問題的確會讓我感覺有點尷尬,但這也讓我理解了一件事情:他們并不是排斥我,而是不知道如何與我相處。他們有很多問題,卻不知道問這些問題會不會冒犯到我。他們小心翼翼地觀察我,希望可以得到一個機會去認識我、了解我和我的國家。我不介意回答所有的問題,即使有些問題我們會有異議,但是溝通本來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我很享受這種真實的交流。
回國后,我每年都要接待之前在法國認識的朋友。他們來北京旅行,總會拉上我給他們當導游,他們興奮的樣子讓我想起了自己初到法國時的情景,覺得什么都新鮮,什么都好玩,什么都很特別。剛到法國時,也有同學問我:“中國有白糖和面粉嗎?”其實,這并不是歧視,他們是真的不了解,但是又很渴望去了解。有些同學會本能地覺得這是瞧不起,這是歧視,但是很多法國同學可能連巴黎都沒有去過,他們從小生活在鄉(xiāng)村,出國對于他們來說就像山區(qū)的孩子來首都是一個道理。他們恐懼但又充滿期待,因為那是一片未知的世界。我們的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是那么不一樣,我們國家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法國對于很多中國同學那樣神秘。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tài)去介紹自己和中國的文化。所以,我覺得留學除了學習知識,拿到一紙文憑外,傳播文化、認識更多的朋友也是應該做的事情。
法國
不傲慢
法國的國家格言是“平等、自由、博愛”,而這其中“自由”一詞對于法國人的意義完全可以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來概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狈▏莻€極為重視自由的國家,因為這些法國人多少有些散漫。他們隨性,有時候顯得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喜歡一樣東西會喜歡得很徹底,不喜歡一樣東西時也會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自己的不屑。因此,有些人認為法國人很傲慢。但其實,我所認識的法國人并不真的傲慢。他們以自己的母語為傲,以自己的國家為傲,把這份熱愛表達得更加,所以可能會被誤解為傲慢。
一次,在法國參加聚會時,朋友的叔叔和我聊起了天。他對我豎起大拇指,指了指他的拇指告訴我:“C’est la France.”(這是法國。)之后,他把拇指朝下,又指了指他的拇指告訴我:“C’est la Chine.”(這是中國。)聽他這樣說,我有點不悅,但并未馬上反駁,只是笑了笑。后來我們聊起了法國的歷史,從高盧文化聊到法國大革命,又聊到了法蘭西共和國。我贊揚了法國文化。之后我又跟他聊中國的歷史:唐朝的強盛、清政府的懦弱、近現(xiàn)代的屈辱史和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聊著聊著,他拍拍我的肩膀,把原本倒置的大拇指正了過來,對我說:“Bravo, la Chine!”(中國真棒!)我們舉杯共飲,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如果我把這位叔叔的行為理解為傲慢或是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層面,可能我就失去了一個與人溝通交流、介紹中國文化的好機會。
法國人十分熱愛自己的文化和國家,但又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這種想法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成了別人眼里的傲慢。其實這就像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小孩子們之間的對話:“你的玩具不好,我的!我不要你的破玩具!”這可以理解為傲慢嗎?其實這里面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童真和可愛。隨著赴法留學隊伍的逐漸龐大,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把中國文化帶到法國,讓法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
法語里有個詞叫l(wèi)e stéréotype,意為“陳詞濫調,刻板”,往往指那些廣為流傳卻不一定真實的偏見。對于某個國家、民族或個人,我們會聽到很多以訛傳訛的言論,而其真實性卻不是的。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需要拋棄這些陳詞濫調,以開放的心胸去體會、接納并尊重別國的不同和差異。求同存異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根基之一,更是跨國文化交流的核心。希望越來越多的留法學生可以摒棄所謂的“經(jīng)驗主義”,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體驗法國文化,收獲一段與眾不同的留學經(jīng)歷。
張家港法語培訓_法國文化的“三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