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焊:汽車制造的 “精密利器”
激光焊憑借高精度、低熱變形的優(yōu)勢,主要用于輕量化、高精度及外觀要求高的部件,是汽車輕量化和品質提升的關鍵工藝:
車身覆蓋件:車頂與側圍的 “無框” 焊接(如激光釬焊),焊縫平整美觀,替代傳統(tǒng)點焊的 “魚鱗紋”,提升車身密封性和顏值。
輕量化材料連接:鋁合金車門、碳纖維復合材料部件(如新能源汽車電池包上蓋)的焊接,避免傳統(tǒng)焊接的熱變形和材料性能損傷。
精密部件:汽車座椅骨架的薄壁管件焊接、鋰電池極耳與電極的連接、變速箱內部齒輪的精密拼接,以及氣囊氣體發(fā)生器的密封焊接,確保部件尺寸精度和可靠性。
兩者在汽車制造中的協(xié)同特點
分工互補:氣體保護焊負責 “骨架” 承重結構,激光焊負責 “表皮” 和精密部件,共同構成車身的完整連接體系。
自動化適配:兩者均能融入汽車生產線的機械臂自動化作業(yè),但激光焊對工裝精度要求更高,常搭配視覺定位系統(tǒng)。
成本平衡:車企會根據(jù)部件重要性選擇工藝,如普通家用車的底盤用氣體保護焊控制成本,高端車型的車頂和鋁合金部件則用激光焊提升品質。
工藝連續(xù)性不同氣體保護焊受電弧穩(wěn)定性限制,速度過快易出現(xiàn) “未熔合”“咬邊” 等缺陷;激光焊搭配自動化送絲和視覺定位時,工藝穩(wěn)定性更高,可長期維持高速焊接,不易出現(xiàn)質量波動。
氣體保護焊:汽車 “骨架” 的核心焊接工藝
氣體保護焊(以 CO?焊、MAG 焊為主)的優(yōu)勢是成本低、適應厚板焊接,因此主要用于汽車 “承力結構件”,確保車身整體強度和穩(wěn)定性。
車身底盤:車架縱梁、橫梁、懸掛支座等厚壁鋼件(厚度 5-15mm)的連接,需承受行駛中的沖擊和載荷,氣體保護焊能保證焊縫強度,且成本可控。
車身骨架:車門框架、A/B/C 柱、車頂橫梁等支撐部件(厚度 3-8mm)的拼接,常用混合氣體(氬氣 + 二氧化碳)保護焊,減少焊縫氣孔、夾渣,平衡強度與成型性。
動力總成周邊:發(fā)動機支架、變速箱殼體與車身的連接部位,以及排氣管中段(厚度 4-10mm)的焊接,適應中等厚度金屬的連接,且能應對一定的高溫工況。
商用車領域:卡車、客車的車架大梁(厚度 10-20mm)焊接,多采用多道氣體保護焊,滿足重載場景下的結構強度需求。
